本報訊 (記者 楊曉晶 通訊員 石昊飛)日前,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中心在江西組織召開專題研討會。會議充分肯定了江西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化建設工作取得的成效,同時研究探討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化標準框架,提出優先制定技術規范目錄的建議。
據介紹,江西省以部省共建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試點省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稻米、蔬菜、果業、水產等主導產業以及茶葉、油菜、富硒產業、馬家柚、彭澤鯽等區域特色產業,重點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防控和要素保障、農獸藥殘留問題治理、農產品“三品一標”發展、監管模式創新等目標任務,有效落實監管對象名錄制度,深入推行網格化監管和大數據智慧監管,著力提升檢測能力,實施承諾達標合格證亮證行動,持續深化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確保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據了解,江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大數據智慧監管平臺自2021年12月2日正式上線運行,平臺以農產品質量安全考核為核心,涵蓋風險監測、網格化巡檢、快速檢測、輿情監測、合格證追溯、“兩品一標”、通知公告、專項資金等關鍵模塊,通過數據大屏實時呈現全省及各市、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目前,該省已實現1.6萬余家規模以上食用農產品“三前”環節生產經營主體全入網,其中9493家建立了電子生產記錄,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五員”監管隊伍3.5萬余人全入網,各級檢測機構儀器設備以及企業快速檢測設備全線聯網。
另外,在功能設計和數據呈現方面,根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實際,江西省定制化設計了平臺功能板塊,確保業務流程全覆蓋,落實企業主體信息、檢測結果、巡查檢查、農事記錄“四必鏈”;利用數字、百分比、環形圖等清晰展示巡查滿意率、抽檢合格率、追溯達標率等重要指標,采用紅、黃、綠三色表示不同區域風險等級;通過設立排名機制,直觀展示各市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
在評價規則和指標制定方面,平臺在區域、產業、企業三個監管層次建立數據模型,從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網格化巡檢和“區塊鏈溯源+合格證”規范開具情況三個監管維度進行數據歸集和量化評價,進而劃定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等級。依照評價規則,分別制定了區域質量安全綜合評分表、企業質量安全綜合評分表、區域和企業輿情監測評分規則,明確評分類別、項目、分值、規則。在實踐中,通過考核監管主體問題發現率和企業產品合格率雙向抑制、優化評價內容賦分權重等手段,規避因信息采集來源復雜多樣、信息傳遞鏈條長帶來的數據斷層或失真等問題。
在服務基層監管人員方面,平臺工作記錄留痕、數據自動上傳、報告自動生成等功能,為基層監管人員匯報工作大大減負。根據各市、縣農產品生產實際情況和問題發現率,優化抽檢模式,以主體數定抽樣批次、按產品上市時間精準抽樣,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時效。
在聽取了江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化建設經驗介紹后,專家針對如何制定更加有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化標準框架,結合日常工作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是信息采集要統一,明確主要業務環節和重點任務,確定監管主體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具體事項內容、完成要求及時間節點等數據采集要素;二是標準內容要整合,應注重協調兼容不同地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實際,在保留特色屬性的前提下,結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先進實用技術,建立不同系統間通信與互聯互通機制;三是數據校驗要強化,制定數據核驗和更新方法,支持數據比對和驗證,定期進行抽樣核驗和實地調研,確保監管數據具有真實性和可靠性。
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中心政策與信息研究室主任陳松指出,新修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將農戶全部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只有通過信息化手段才能更好地解決基層監管力量不足等問題,進一步交流凝練各省工作經驗和做法,提出具有指導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化平臺建設的標準體系框架尤為重要。
陳松認為,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化標準體系,應優先制定三個方面的標準:一是監管基礎業務的技術規范,包括農產品質量安全巡查管理規范、抽檢管理規范、生產記錄管理規范、快檢管理規范、合格證管理規范等。二是監管平臺建設的技術規范,包括平臺建設的編碼規范、功能設計規范、信息采集規范等。三是數據交換共享的技術規范,包括共享數據范圍、數據格式、接口協議、網絡和數據安全要求等,以便實現不同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匯集,保證數據安全性、隱私性。
《中國食品報》(2023年10月19日03版)
?。ㄘ熅帲?/span>楊曉晶)